开丰平台新闻

揭秘:明朝永乐帝朱棣怎样通过郑和下西洋来赚

作者: 赢咖1   点击次数:    发布时间: 2024-03-18 00:01

过去对郑和下西洋的主流定性大多停留在 “入不敷出的政治宣传”上。换言之如果下西洋仅是一场赔钱的政治运动,那么朱棣远超其他君主的花销无疑解释不通,但若真的解决了朱棣财源问题,它又是怎样实现盈利的呢?事实上,官营海贸和禁海政策都不是明朝首创。早在元代,政府为了敛财需要,就曾经出资经营“官本船”。 “官本船”创立之初采取的是一种公私合营的形式。元朝政府从至元二十九年 (1292年)到至治二年(1322年)间,断断续续前后四次颁布禁海令。但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豪强贵族和普通海商的利益,遭到他们的一致抵抗。而且禁海间接造成走私流行,官府流失了大量税收。

郑和下西洋开丰登录,正是类似“官本船”思维的经济活动。不同之处在于,“官本船”至少还是公私合营,下西洋则是纯粹的官营。由于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货物主要是奢侈品,只能被上层阶级消化。故而长期以来,一直被部分专家视为 “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”。此看法固不能全盘否定,但也可说是一种对市场的无知。郑和船队购入的奢侈品中,最大宗货物为胡椒和苏木。依《瀛涯胜览》记载,胡椒在其产地苏门答腊的价格仅为0.01两/斤。而据《明会典》所述,胡椒在洪武年间的国内市值高达0.2两/斤,差价20倍于产地。这就意味着郑和船队购回的货物,拥有很大的利润空间。

随着大量胡椒涌入市场,胡椒价格也因供货量的提高而持续走低。短短两年时间,明朝国内的胡椒价格就已经下跌至0.1两/斤,较之洪武年间下降了一倍。如此一来利润空间大幅缩水,市场也趋近饱和。但下西洋的船队却仍在大量购入胡椒、苏木,以至明廷的国库里积压了一大批卖不动的货物。为了清理库存,解决货物积压问题。从永乐五年(1407年)开始,明廷利用“折赏”“折俸”的方式,把苏木、胡椒当成奖金或工资发给下层公务员,甚至上层文武官员。

等到明宣宗继位时,朝廷再次启动下西洋。而明宣宗九年的 “折俸”也创下了历史新高——1两/斤。这种差价已经不能再算作是克扣了,而是赤裸裸的掠夺!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贸易活动。但由于它“官营垄断”的性质,其经营思维严重偏离经济规律,即便在初期达到了盈利效果,后期也无以为继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赢咖1娱乐登录:www.ykptzc.com

联系我们

开丰招商QQ:********

开丰主管QQ:********

赢咖招商QQ:********

邮箱:2********@qq.com

地址: 台湾省台北市赢咖中心区弥敦道40号开丰娱乐大厦D座10字楼YKPTZC室